科技金融托起中关村创业热潮

发布时间:2015-4-1 15:09:42   点击数:

   本报记者 孙奇茹

  北至北四环,南到海淀南路,东达中关村(000931,股吧)大街,西临苏州街—这块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惯常被人们称作中关村西区。它在48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示范区中活力最强,也被称为中关村核心区的核心。

  作为纵轴线的海淀中街,以及作为横轴线的丹棱街,是搭就中关村西区的十字骨架。从今年三月一个简单的开街仪式之后,这条十字有了新的名字—中关村科技金融街(000402,股吧)。

  街区面积一平方公里,仅占整个中关村示范区面积的0.2%,却容纳了银行贷款、担保、融资租赁、信托等所有金融工具,形成了完整的科技金融生态链条。

  这样一条街,因十多年间中关村人创新研发的需求而汇聚,以因势利导的政府引导而成型。而今,这里正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动力引擎。

  从“旱土”到“雨林”

  “中关村科技金融街?真要追溯的话,得奔上世纪去啦。”在一些中关村“老住户”印象里,逐渐繁盛热闹的中关村科技金融街,早在十多年前就种下了小苗。

  1999年,国务院批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园区建立不久,北京市第一家以科技园区命名的支行—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随之诞生,成为中关村第一个成规模的“信贷工厂”。在这家“工厂”,原先由一位客户经理全程负责一位客户贷款业务的场面,变成了营销经理、贷款经理、风险经理等多个岗位协作的流水线作业。传统方式下一个多月才能批下来的贷款,在这里3天就能完成。

  此后的十几年,中关村的发展不断提速,创新的金融产品一再问世。

  2003年,全国首个信用自律组织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信用等级首次引入中小企业融资,大量企业的贷款难题得以解决;2006年,“新三板”率先在中关村试点,达不到主板上市指标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有了资本市场“输血”的渠道;2007年,全国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中关村发行……

  但是,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依然不能匹配中关村的飞速发展。2014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总收入达到3.5万亿元,与1999年刚成立时的14亿元相比,早已是天壤之别。

  “6457”!对这个数字,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行长助理谢强华记忆犹新。

  2013年11月,中关村管委会与人民银行营管部联合对中关村地区近两万家企业调研后发现,竟然有6457家企业从未贷过款。

  是他们不需要吗?不是!初创企业都缺钱,但很多中小微企业求贷无门。“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事一直在上演。

  如何从草木稀疏的旱土,变成繁茂葱郁的雨林?中关村亟待突破。

  “天使”汇聚沃土渐起

  2012年的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创业者来到3W咖啡,他的目标,是咖啡馆股东之一的徐小平。

  在咖啡桌上,这位创业者“啪”地拍下了一张红彤彤的房产证。“我想找创业投资,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 他甚至还不清楚,以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为投资目标的创业投资,不需要创业者做任何实物抵押。(下转第三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sfood.com/cbzk/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