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国人来了

发布时间:2015-4-1 15:09:28   点击数:
俄罗斯杂志《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总编辑 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一年前,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引发了莫斯科与西方之间的长时间对峙。围绕乌克兰产生的冲突,是“冷战”这座火山迟来的一次喷发,它是由莫斯科与西方双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方面是西方忘乎所以—西方将其在20世纪末的对抗中取得的胜利视为其道德和政治更胜一筹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俄罗斯面对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超级大国沦为几乎算是二流跛脚国家的巨大落差,渴望报复西方。

  乌克兰危机是这场旧有对抗的“季后赛”。但在全球背景下,它却被迫唱起了配角,因为国际政治的重心正转向亚洲。

  乌克兰危机表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变得多么无足轻重,尽管二三十年前它们还是全球政治的支柱。绝大多数国家没有受到乌克兰事件的影响。非洲、东亚或南美洲的人们可能在饶有兴趣地观看俄美之间的“力量测试”如何收场、以及俄罗斯反抗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的努力是否会取得成功,但这个问题在他们的众多优先事项中显然属于最不重要的一个。

  然而,有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说就全球力量平衡的变化而言,乌克兰可能仍是重要的:它对欧洲可能的分裂有着影响。这不是指领土的分裂,而是涉及“欧洲遗产”之未来—在全球政治中,欧洲可能将不再作为一个自成一体的力量存在。

  乌克兰冲突让创建一个从大西洋(600558,股吧)到太平洋(601099,股吧)的“大欧洲”的希望化为泡影—冷战结束后人们曾讨论过创建“大欧洲”的可能性。这不是因为俄罗斯和欧盟(EU)已经永远地分道扬镳—欧洲的历史表明,彼此之间再不共戴天的仇敌也能找到共同立场—而是因为当前的对峙发生在全球结盟的关键时刻。

  一方面,有关国家围绕美国提议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展开的谈判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如果美国和欧盟成功创建一个庞大的自由贸易区,那么“旧世界”将与“新世界”的进程紧紧绑在一起,绕开美国建立俄罗斯-欧盟实体(这是俄罗斯和欧洲某些反美势力的梦想)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方面:中国正在向西转,这可能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

  2013年秋,俄罗斯和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产生的对峙即将走到一个关键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时宣布“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颇具象征意义。中国避免与其他强国竞争势力范围,并提出了一个有可能包容、甚至在经济上吸纳欧亚大陆所有国家的计划。实际上,就一国能够承诺投入的资源来说,其他任何国家都很难与中国匹敌。

  其他所有玩家(俄罗斯、欧盟和美国)在欧亚大陆主要动用政治手段,也因此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中国提供了随时可动用的现金,并且不关心接收方是何种政权,也不关心接收方的优先国策是什么。

  丝绸之路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抓住欧洲混乱局面在西方开启的机遇。旧日的丝绸之路一直延伸至东南欧、南欧以及中东地区。丝绸之路的重建将让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扩展至(从希腊到伊拉克等)陷入困境的地区—尽管布鲁塞尔和华盛顿方面多次试图解决这些地区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中国不打算承担政治上的责任,但它很愿意利用这些地区的需求。

  中国西进的部分原因在于,它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明显会招致与美国的对抗,北京方面希望避免出现这种局面,至少是暂时避免。然而,通过将利益推进到欧洲,中国将不得不面对美国。

  欧洲大国渴望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所引发的争议,只是中国即将与美国在这个新领域产生竞争的首个迹象。举例来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欧洲最大的对华技术输出国,中国则是德国在欧盟以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的对华投资额在欧洲国家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

  中国西进以及欧洲将注意力转向中国、将之视为大型项目中的市场和贸易伙伴,让莫斯科面临一个新的局面。表面上看,这有利于作为中欧天然纽带的俄罗斯。但它不会立即带来益处。乌克兰危机改变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的处境,而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设想囊括了俄罗斯希望出现在欧亚经济联盟中的国家。不过,北京方面没有谈及一体化和政治妥协;它只是希望依照它自己定下的条款大举投资。

  乌克兰危机造成的主要意外结果是,中国开始扮演欧亚大陆主要强权的角色。俄罗斯仍未搞明白在欧亚大陆何种角色是留给它自己的;欧洲必须认识到,中国不再处于遥远东方的某处,它实际上就在隔壁;美国则应思考如下事实:一个已超越它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强大。遗憾的是,在这些新进展当中,乌克兰的命运似乎显得相当无足轻重。

  本文作者是俄罗斯杂志《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Russia in Global Affairs)总编辑,同时任莫斯科非政府组织“外交与防务政策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and Defence Policy)主席。

  译者/邹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sfood.com/cbsj/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